樊志起:一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表演艺术家股票安全配资
1955年,在北京城一处深宅大院里,樊志起降生在一个显赫的商贾之家。他的父亲是京城赫赫有名的丝绸商人,母亲则经营着数家当铺,家中仆从如云,生活优渥。幼年的樊志起穿着精致的绸缎衣裳,在四合院的回廊间嬉戏,享受着那个年代少有的富足生活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。
1966年,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将这个显赫家族卷入漩涡。樊志起至今记得那个阴沉的早晨,红卫兵冲进家门的场景:父亲珍藏的古玩字画被砸得粉碎,母亲的首饰盒被粗暴地翻检。短短数月间,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家族便从云端跌落。11岁的樊志起被迫搬出祖宅,跟随父母挤在城南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平房里。曾经趋炎附势的亲友们纷纷与他们划清界限,连街坊邻居都对他们避之不及。
展开剩余77%但生活的磨难并未击垮这个少年。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樊志起发现了表演的乐趣。他常常模仿街坊邻居的神态举止,惟妙惟肖的表演总能逗得父母展露笑颜。中学时期,他加入了学校话剧社,在简陋的舞台上,他第一次感受到表演带来的震撼。1973年高中毕业时,18岁的樊志起鼓起勇气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,却在政审环节因家庭成分问题被拒之门外。
此后五年间,樊志起做过纺织厂工人、电影院检票员,甚至在天桥下摆过地摊。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,他始终没有放弃表演梦想。每个休息日,他都会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各个业余剧团之间。1982年,命运终于垂青了这个执着的年轻人。在朋友引荐下,27岁的樊志起获得了电视剧《无名的花》中一个只有三场戏的小角色。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他反复研读剧本,甚至为角色撰写了上万字的人物小传。
《无名的花》的播出为樊志起打开了演艺之门。此后几年,他陆续在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《寻找回来的世界》等剧中出演配角。1989年,《庄妃轶事》的导演看中了他身上独特的历史厚重感,邀请他饰演多尔衮一角。为了这个角色,樊志起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三个月,研读清史资料,甚至专门学习了满族礼仪。剧集播出后,他塑造的多尔衮既有政治家的谋略,又不失儿女情长,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。
1991年的《满江红》成为樊志起演艺生涯的转折点。为了演好岳飞这个角色,他提前半年开始习武,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练剑。拍摄风波亭那场戏时,正值寒冬腊月,他坚持不用替身,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赤膊上阵,冻得嘴唇发紫却依然保持着岳飞的铮铮铁骨。这部剧让他一举成名,片约如雪花般飞来。
在事业巅峰期,樊志起始终保持低调。他的妻子是位中学语文教师,两人相识于微时。即便后来成名,他也坚持每天回家吃饭,周末陪妻子逛菜市场。在片场,他总带着保温杯,里面装着妻子熬的冰糖雪梨汤。有次接受采访时他说:演员最怕飘在空中,家庭的烟火气能让我始终保持清醒。
2008年,在拍摄《内线》时,樊志起开始持续低烧。起初他以为是普通感冒,直到咳血才去医院检查,结果确诊肺癌晚期。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,但他坚持完成手头工作。在《梨花泪》片场,他常常需要靠止痛药才能继续表演。2010年4月那个下午,在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后,他在休息室的沙发上永远闭上了眼睛,枕边还摊开着第二天要拍的剧本。
樊志起离世后,他的表演笔记被整理出版。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,记录着一个演员对艺术的极致追求。正如他在笔记中写道:角色没有大小,只有深浅。每一次表演,都是对生命的礼赞。这位用生命演戏的艺术家,最终将自己的故事也演成了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象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